中庸白話解釋(三十一)
﹝中庸第三十三章﹞詩曰:「衣錦尚絅。」
【經文】
詩曰:「衣錦尚絅。」惡其文之著也。
【註解】
語譯:詩經衛風碩人篇說:「裡面穿了彩色錦衣,外面還要加上單衣罩袍。」就是嫌惡彩色錦衣的文彩太過顯著招搖。
呂純陽祖師─衣,讀去聲,音意,穿著也;錦,鮮明華麗之衣也;尚,加也;絅,單衣也。詩經曰內衣錦衣,外加單衣。子思讀詩感歎曰,惡其錦衣之文彩太顯著於外也。其詩意妙矣,子思之歎言深矣,此善喻也。言修行之人,當守內心之美。如衣錦於內,棄外形之錦繡,似尚絅於外,乃惡其文彩太顯著於外。故曰:「衣錦尚絅,惡其文之著也。」
【經文】
故君子之道,闇而日章;小人之道,的然而日亡。
【註解】
語譯:所以君子遵行中庸之道,表面看似隱晦不顯露,時日久了,自然顯露的光明;小人違反中庸之道,表面看似才華很鮮明,時日久了,就一天一天地衰亡了。
呂純陽祖師─曰君子之道者,指中庸之道也。闇然,隱晦不顯露之意;章,顯明之義。日章者,言日久自然顯露其明之謂也。小人之道者,云反中庸之謂。的,明也,的與章同義。的然者,顯明其才華之意也。亡,消失之義。日亡者,言日久自然消失其明之謂也。夫君子行中庸之道,闇然潛修,無跡可見,而其大道上德,日久自然顯露其明也。小人反中庸之道則非然,恐人不知其才華,凡事明顯表現於外。以欲人知,而其小道下德,日久自然消失其明也。故曰:「故君子之道,闇然而日章;小人之道,的然而日亡」也。
【經文】
君子之道,淡而不厭。
【註解】
語譯:君子的中庸之道,雖然平淡無味,君子內心卻不會生出厭倦。
【經文】
簡而文
【註解】
語譯:學習中庸之道雖然簡單容易,卻又文采繁備,要去實行則很困難。
呂純陽祖師─簡者,簡易之義。文者,易之相對語。易繫辭曰:「物相雜故曰文。」意謂中庸之道,看之易而行之難,何故?相雜故也。世人各說其理,各行其道,亦行之過之,亦行之不及。故孟子曾曰:「孔子不得中庸而與之。」是知世人,欲學中庸易,而欲行中庸之道則難也。故曰:「簡而文」也。
【經文】
溫而理
【註解】
語譯:雖然溫和,但卻條理明晰、符合義理。
呂純陽祖師─溫者,溫和也;理者,道義也。君子為人,待人溫和。故孔子曾言曰:「君子和而不同。」和則溫,而不同則理也。又曰:「君子群而不黨。」群則溫和,不黨則惟理是從。故曰:「溫而理」也。
【經文】
知遠之近
【註解】
語譯:知曉遠處乃是以近處作為起點。
呂純陽祖師─欲學道者,須知遠處乃由近處為起點。故大學云:「心正、身修、國治、天下平。」心正身修,近也;國治天下平,遠也。又論語云:「未知生焉知死。」生者,近也;死者,遠也。六祖壇經云:「不行善心者,西方路遙難達。」善心者,近也。西方者,遠也。而老子云:「高以下為基。」言下者,近也;言高者,遠也。三教理論同一理。可笑世人,修道不求近而求遠,人人皆欲靠他力,妄想一步登天。故老子又云:「跂者不立」一語,作為警醒世人。
【經文】
知風之自
【註解】
語譯:知曉教化從自己做起,以身作則,先度化自己,然後才能度化別人。
呂純陽祖師─風,教化也;自,己也。學道之目的,先度己而後度人。己不能度,焉能度人耶?大學云:「身不修而能教人者,無之。」老子云:「不言之教。」佛治身經云:「若欲教人者,先須教自己。」以上三教理論,皆中庸所言之「知風之自」同一理也。
【經文】
知微之顯,可與入德矣。
【註解】
語譯:知道在最隱微的地方行善,心中卻沒有絲毫住著於善名的形跡,這才是真正最顯明的善行,也才可以進入道德的最上乘境界。
呂純陽祖師─微者,隱行之意;顯者,顯聞之義。今人行善多不知微處下手,皆揚己善為榮。老子云:「善行無轍跡。」此與佛家之無住布施義同。金剛經妙行無住分第四云:「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行於布施。」大學云:「心不在焉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食而不知其味。」云心不在亦無住義也,儒道釋三教同一理。中庸所云「微」字,亦無住義。孔子、老子、釋迦三聖,皆知知微之顯,而入於上德之境。雖經無數之世,世人尊其亦聖亦仙亦佛矣,此非知其微善而顯聞於後世,而入於上道之境者乎?故曰:「知微之顯,可與入德矣」也。
離婚見證人
、彰化離婚證人
、高雄離婚見證人
、台北結婚證人
、桃園結婚證人
、新竹結婚證人
、台中結婚證人
、高雄結婚證人
、嘉義結婚證人
遺囑見證人
、結婚證人
留言列表